總理首次革命紀念暨本團第三期開學之意義

內容來源:卷十二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九月九日出席廬山軍官團第三期開學典禮講——
要旨
    一、第一次革命之時代背景與中日之戰。
    二、第一次革命之宗旨——挽救危亡,復興民族!
    三、第一次革命之始末與先烈之革命精神。
    四、紀念第一次革命之意義:
        1·第一次革命為國民革命武裝鬥爭之開始;
        2·第一次革命顯示總理及一般先烈英勇奮鬥之大無畏的精神;
        3·第一次革命顯示革命在精神而不在實力;
          4·第一次革命顯示革命黨員能成仁即成功;
        5·第一次革命顯示革命運動隨外患而俱長,亦必以排除外患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為鵠的。
    五、此次軍官訓練團之意義、目的、與宗旨:
        1·意義——全國軍人之意志統一,精神團結;
        2·目的——創造軍人的新生命,以創造國家民族的新生命;
        3·宗旨——湔雪軍人的恥辱,恢復軍人人格,實現三民主義,復興民族,立志來做總理的革命信徒。
本文
陳副團長、各位官長、學員:

--------------------------------------------------P.457--------------------------------------------------

    今天我們軍官訓練團舉行第三期開學典禮,適逢總理領導我們中華民族第一次革命起義的紀念日,我們在今天同時舉行這兩種大典,大家要深切的認識;在將來革命的歷史上,是有特別的意義和價值,希望各位學員不要忘記本團今天——即民國二十三年九月九日所舉行的開學典禮。
    現在我先將總理在廣州第一次革命的意義與經過的情形和大家講一講。我們要講明這一次革命的意義與經過,首先就要懂得這次革命的時代背景。我們曉得:總理自中法戰爭(乙酉年)之後,早已決志革命,自在香港醫院讀書的時候起,就已開始糾合一般同志繼而聯絡各地會黨,要來推翻滿清,復興中華民族!並且在乙未年前三年(壬辰),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為什麼到乙未年才正式發難呢?固然是革命的高潮,經總理歷年鼓吹奮鬥的結果,已如水到渠成,造成了自然的時勢,遲早必然要爆發的;但是在乙未年更有其不得不爆發的原因,就是在乙未前一年即甲午年有中日之戰,中國一敗塗地割了臺灣,棄了朝鮮,甚至連遼東半島也割了(雖然遼東半島後來因三國干涉,以增加賠款由日本退還中國,但是當時已簽約割與)。總之,由此一戰的結果,中國受了空前的損失,中國軍人更留下歷史上最大的污點,尤其是清廷一切昏懦腐敗的情形,已完全暴露無遺,因此滿清政府的威信掃地,一般有志之士,對於清廷,極端憤恨!對於國家民族的前途,更不勝其憂惶危懼!於是革命的潮流,益加高漲,而在甲午的第二年,不得不爆發正式的武裝革命運動了!
    講到這裏,我要將甲午戰敗的原因特別是當時軍人的恥辱和大家說一說。當時清廷裏一般人員昏瞶庸懦,沒有一點世界眼光,不知道敵我的實情(李鴻章在當時雖比較稍有世界眼光,知道自己的弱點,

--------------------------------------------------P.458--------------------------------------------------

力戒輕啟戰端,但終歸無效);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貪污,軍事種種的腐敗,更為可痛;其他致敗的原因,當然是不只一端;但中國軍人之不爭氣,中國軍隊之腐敗,是要算最大的主因;所以當時軍人更要直接負擔整個失敗的罪責,在歷史上留了最大的污點!若就陸海軍的數量而言,當時我們的力量,實在大過日本,尤其是海軍力量,當時居世界第六位,比日本要大過一倍!但是為什麼日本人全不介意,毅然決然敢來和我們開戰呢?為什麼中日戰爭的結果,我們的軍隊會一敗塗地呢?沒有旁的原因,日本人就是看了我們中國軍人沒有世界眼光,沒有國家觀念,更沒有軍人的精神,內部尤其派別分歧,什麼東西都不統一!據日本參謀部決心的根據,就是看透了我們中國軍隊的三大弱點:第一,就是軍心不一:全軍沒有共同的意志和中心的信仰,大家沒有一個主義,各有各的意見,精神上無從團結一致,所以北洋的軍隊在那邊作戰,南洋的軍隊,仍舊獨立和日本如常的交通,這是第一個弱點。第二,是軍制不一:當時有所謂淮軍湘軍防營八旗等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軍隊,或分地域,或分派別,無論編制、服裝、教育等等,都各自為政,不能統一。第三,軍令不一:當時負軍事總責的是李鴻章,雖然李鴻章自從打下太平天國以後,他所帶的淮軍,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個力量;但是除淮軍之外,其他的軍隊,並不能真正聽他的命令,受他的指揮,所以當時全國的軍令,事實上全不統一。日本就是看透了我們這三個弱點——軍心不一,軍制不一,軍令不一,所以無論我們怎樣多的陸海軍,他都不怕,毅然決然在朝鮮首先啟釁。戰事一起,他們就處處立於主動地位,不到幾多日子,中國軍隊就全部潰下來,可以說一敗塗地!所以我們中國的軍人,早在甲午之前,就為日本所輕視;自甲午戰敗以後,格外看透我們的

--------------------------------------------------P.459--------------------------------------------------

軍人,不是真能保國衛民的現代軍人,在他心目中,只把我們看作半死半活的軍人,同時,他亦把我們中國看作不死不活的國家!因此目空一切,不管你再有怎樣多的軍隊,他都不顧一切敢來與中國決戰了。可以說:自甲午到現在,這整整四十年當中,我們的國家,無時無刻不是在日本輕蔑侮辱之下!但是我們中國一般軍人至今還沒有覺悟,既不知自甲午以來四十年的恥辱,更不知何以會受人家如此侵侮;如此不知廉恥,不能覺悟的軍人,當然不會忠勇盡職,為國效忠!所以國家要陷到現在這樣危急存亡的地步!古云:「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我們甲午戰敗是恥辱,而不能知恥,不能覺悟,不能奮發為雄,雪恥圖強,此非心死而何?
    以上是講甲午所遭的國難和我們軍人的奇恥大辱,也就是講總理之所以在乙未年正式發難的背景;現在再要將總理當時革命的宗旨和失敗的原因和大家講一講。關於首次革命所抱的宗旨,我們只要讀了興中會的宣言,就可以知道;大概當時最主要的宗旨,就是要求拯救民族的危亡,解除民眾的痛苦,復興中華民族!所以興中會宣言開首幾句就說:「堂堂華夏,不齒於列強,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大家要曉得:我們中華民族自皇帝建國以來,就有獨特的一切衣冠文物制度,成為文明禮義之邦,為一切異族所不及,歷史上也向來只有中國人同化異族,異族無論武力怎麼強大,一時蹂躪中國是有的,但是結果,未有不為中國所同化。正如孟子所謂:「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這種傳統的自尊自重自強的心理,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基礎,而愛惜自己的衣冠文物,即為尊敬愛護自己的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和倫理道德之具體表現!所以宣言中特別以「濟濟衣冠,被輕於

--------------------------------------------------P.460--------------------------------------------------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